必发365手机版 | 永久官网

新闻中心

人民日报人民数字刊发文章,介绍学校创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验

发布时间:2023-05-22   浏览次数:0

图片1_副本.png

 

5月19日,人民日报人民数字刊发题为“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文章,介绍学校创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典型经验。全文如下:

必发365手机版

创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23-05-19 15:26:10

来源: 人民数字联播网

必发365手机版作为一所培养基础教育教师人才的师范院校,以培养具有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热爱教育事业,德才兼备的小学、幼儿园教师为目标,从2012年起必发365手机版制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案,将办学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以“浸润”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引领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建设、活动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培根铸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激发文化自信

青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上下功夫。学校育人,课程体系是关键,要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课程建设的基础底色。对此,学校开设《国学精粹》《蒙学导读》《姓氏文化》《最美古诗词》《趣味汉字》《茶艺与茶文化》《吟诵》《中华礼仪》《中国画》等系列国学特色课程,从不同维度拓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与认知。在课程体系中广泛开设或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教师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融入点,以“德”为核心,思政教育全融入,激发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讲仁爱、重民本,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之风;守诚信、崇正义,育天道酬勤、公平正义之魂;尚和合、求大同,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之梦。汲取中国智慧,提高文化自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种德养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实践活动弘扬道德规范

非遗文化进校园。学校结合石家庄本地特色开展太极文化进校园、井陉拉花进校园、耿村故事进校园等。聘请文化部导演奖获得者宋珍珍老师、世界健康大会太极拳金奖获得者鲁林果老师担任校外辅导员。2012年开始,连续十年开展“井陉拉花进校园”“太极文化进校园”、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耿村民间故事等活动。成立“王发礼耿村民间故事大师工作室”积极申报立项教育部社区教育“能者为师”非遗主题实践创新项目,《讲好中国故事,传承非遗文化——耿村民间故事校园行、社区行》,建设以主持人、技能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专家为核心的教学团队,达到“带出一支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学生、打造一个品牌,产出一批成果”的目标。受到学校乃至社会的广泛好评。

传统节日社团活动。成立了包括拉花社、太极拳社、棋艺社、相声社、戏剧社、诗歌工作室等多个传统文化社团,同时和“语言文学系青年志愿者协会”协作,利用传统节日举办系列活动。如清明祭奠先烈、端午包粽子、绣香包劳动教育、中秋落叶文化节、重阳“践行志愿 情暖鹿泉”鹿泉光荣院志愿帮扶孤寡老人活动等。

开展“二十四节气”劳动教育“传统农耕”系列活动。以传统文化课程为依托,以节气文化为契机,开展“博爱园里的二十四节气”专题活动,通过拍摄美景、吟诵诗词、创作书法、创意汉字、制作手工、感受风俗等,对节气文化进行沉浸式体验,奉献独属幼专的节气记忆。

建设“学稼园”劳动实践基地。结合劳动教育开展农耕文化,通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学习耕地、播种、修建等,体验劳作的艰辛,体味收获的喜悦;创新发展春耕礼和秋社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标。

成立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工作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高校--市级优质校--农村薄弱校共同发展,开展“星火”计划,尤其为乡村教师发展和劳动教育开展提供支持,培育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劳动教育为支点,构建五育融合的育人平台,探索劳动教育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创新传承”“科学种植”“智能智造”“地方美食”“劳动人文”“特色手工”等课程,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打造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劳动教育案例、特色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维度推出系列成果。

举办国学特色毕业典礼。国学特色毕业典礼是一场盛大的纪念,也是一场国学的盛会。学校连续多年举办《一船明月一帆风》《明月几时有》等国学特色毕业典礼,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汇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成果。

举办国学系列讲座。聘请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崔福建教授为客座教授,进行《国学及孔子学说的哲理意义与普世价值》等国学专题系列讲座。邀请王子龙教授作《诗意传千古 经典永流芳》、青年作家尹正平作《国学三千年:这个历史挺好看》、桥西外国语小学高级教师张青玲作《汉字里的国学内涵》等讲座。跨越时空的传统文化,浸润心灵,陶育情志,提高了人才培养成效。

成立“星火宣讲团”。学生宣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教育活动中,讲演精彩的革命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鲜活的政治引领,坚定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和使命。

躬行践履,倡导教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带头传播者和实践者

建立“校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依托学校作为石家庄市教师进修学校、石家庄市教育局培训基地的平台,打造集人才培养、儿童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构建“一特色五平台全融合”的培养模式,即构建一个国学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思想引领、专业内涵、就业创业、志愿服务、解困助人五大创新育人平台,全面融合,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建立高校、小学、企业协作共同体,构建立体化的教师培育发展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星光计划”以微光聚星河,通过“星光”计划,为乡村教师提供儿童阅读、儿童戏剧课程。教师讲授传统文化课程,传承和创新非遗儿童偶剧。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年均服务不少于1000人次,惠及农村弱势儿童成长。

成立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依托河北省职业教育创新团队、“黄平安儿童戏剧大师工作室”、儿童戏剧技艺技能创新平台,以社区活动、培训讲座等形式,向社会提供国学经典阅读、亲子教育等服务。在市图书馆、石家庄各大书店、各小学推广国学经典阅读、儿童文学阅读。“儿童阅读指导社区实践”项目立项第二批教育部社区教育“能者为师”实践创新项目。

构建文化传承协同培养新机制。与河北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密切结合,围绕教育、文化艺术,创新发展,努力建成省内一流的产学研基地。建立起与地方政府、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深度融合新机制。结合师范特点,充分发挥国家级非遗传承、推广、创新作用,推动技能大师实践经验创新传承。构建立体化的教师培育发展体系,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孵化器”、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转换器”、专业交流的“承载器”、非遗传承和创新的“容纳器”、创新创业的“助推器”,在同类院校、行业领域内、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和效益。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学生、学校、社会的认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师团队成功立项“河北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入选石家庄市教育局传统文化教育讲师团成员;主持教育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制定;2016年,传统文化进校园建设成果获得省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20年,该校被评为市级课程思政示范校,《国学精粹》课程为示范课程之一;2021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案例荣获教育部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三等奖,河北省一等奖。相关课程获得省级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建成两门相关在线精品课程;学生多人次获得相关省、市级奖项。